政策赋能,驱动三农品牌腾飞

2025-02-27 浏览量: 3101

水稻梯田.jpg


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当下,三农品牌建设成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。一系列政策的出台,为三农品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广阔的空间,正重塑着农业产业格局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。

从政策扶持来看,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品牌建设。2022年,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(2022 - 2025年)》,明确提出到2025年,聚焦粮油、果蔬、茶叶、畜牧、水产等品类,塑强一批品质过硬、特色鲜明、带动力强、知名度美誉度消费忠诚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,培育推介一批产品优、信誉好、产业带动作用明显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。这为各地打造农业品牌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,同年4月,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《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(2023 - 2025年)》,加大脱贫地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,促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这些政策从顶层设计出发,在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多方面给予倾斜,助力三农品牌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。

在政策推动下,各地积极探索三农品牌建设路径,成效显著。黑龙江举全省之力打造“黑土优品”省级优质农业品牌,构建“1141”农业品牌体系以及全生命周期农业品牌管理机制,整合省内优质农产品资源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,让黑龙江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。海南省推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,建立健全农业品牌培育、发展和保护机制,为农业品牌成长营造良好环境,促进品牌规范化、可持续发展。

以五常大米为例,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典范,在政策支持与自身努力下,品牌价值不断攀升,2023年品牌价值达713.1亿元。五常市遵循“打造一个品牌、带活一个产业、富裕一方农民”思路,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,从种子、种植到仓储、加工、溯源管理等全流程实现标准化,建立完善标准体系。同时,借助政策东风,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,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,不仅促进当地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,2021年产值约160亿元,还带动众多农民增收致富。

再看柞水木耳,作为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,在政策扶持下打造区域公用品牌。培育多个特有木耳菌种,颁布陕西省地方标准,建立企业示范种植和全程技术服务体系,实现标准化生产。年栽培木耳1亿袋左右,产干耳5000吨左右,小小木耳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“金耳朵”,有效带动农户增收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助力乡村振兴。

然而,当前三农品牌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。部分地区品牌意识不强,品牌形象不突出,虽然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增长,但在国际上“叫得响”的品牌较少;品牌设计雷同现象严重,抢注品牌、产品设计特点不明显,导致宣传乏力、恶性竞争;产品附加值低,因品牌意识薄弱、科技含量低,许多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后进入市场,利润微薄 。

针对这些问题,需进一步落实政策,加强品牌培育与建设。一方面,强化品牌意识宣传教育,引导企业与农户重视品牌价值,加大品牌建设投入;另一方面,鼓励科技创新,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,推动产业升级。同时,规范品牌设计与管理,避免恶性竞争,形成品牌合力。

政策为三农品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,在未来,持续落实与完善相关政策,不断探索创新品牌建设路径,三农品牌必将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,推动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目标的实现 。